济宁老年大学欢迎您!
站内搜索:
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1803-1
发布时间:2018-11-26 10:30发布人:管理员

教 学 研 究

第三期
济宁老年大学主办      (总第43期)     2018年11月21日

编 者按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及中国老年大学协会领导的讲话精神,我校按照省老年大学协会下发的“关于转发《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关于召开第十三次全国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的预备通知》的通知”要求,积极参与并动员各县市区老年大学撰写理论研究论文,共同深入开展老年教育的学术研究和实践研究,不断开创我市老年大学科研工作的新局面,推动新时代老年大学建设。

   在今年9月18至19日召开的“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第十三次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上,我校教研科副科长顾国撰写的《立足基层老年教育实际  让好政策落地生根――以济宁老年大学落实《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例》获优秀论文三等奖,泗水县老年大学副校长冯秀撰写的《关于泗水县老年大学社团规范建设的实践和探索》、邹城市老年大学校长张佃生撰写的《积极拓展老年教育的社会功能,推进老年人的“再社会化”的研究》和微山县老年大学办公室主任刘世瑞撰写的《拓展老年大学社会化功能  链接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分别荣获优秀奖。这四篇论文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论文对所提对策建议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本期《教学研究》将刊登这四篇论文,供同仁们借鉴学习。

立足基层老年教育实际 让好政策落地生根

——以济宁老年大学落实《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例

顾  国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以济宁地区老年大学办学实践为例,立足办学发展情况,从存在的问题入手,就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办发〔2016〕74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8〕7号)》,完善基层老年教育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  基层老年教育  济宁  《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016年,国务院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办发〔2016〕74号)(以下简称《规划》)指出:“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8〕7号)》(以下简称《意见》)对基础设施、管理和师资、特色教育等做出了详细规划,释放了大力发展老年教育的坚强信号。进入新时代,老年大学已经从单纯的学习活动场所,变成了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完美契合之地,包含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养老内容,承担了社会责任和个个体需求,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要成果,是步入小康社会的重要表现。那么,明确目标、认清现实、找准差距、深挖根源、补齐短板,更好的推动政策落地生根,惠及民生就成了当务之急。    
   一、济宁市老年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各地普遍提高了老年教育重视程度,增加老年大学软硬件建设投入,办学成效日益彰显,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以济宁老年大学为例,2017年,市校登记在册学员2416人,11个县市区老年大学学员7889人、镇(街)学员407人、村(社区)107人,微山县通过养教结合模式建校1所、学员45人,全市老年大学学员合计10864人,其中女性6353人、男性4511人,累计培养学员44907人。
   (一)打造文化养老的示范中心
   1、优化提升办学条件。济宁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700余万元用于升级改造和设备更新,新校区占地41.74亩、建筑面积13132.74平方米,有综合楼、文体楼、训练馆、报告厅、学员公寓楼、操场等,改造完成后可容纳300个教学班、10000人教学需求。兖州老年大学建设用地30亩,投资3600万元,集老干部培训教育、艺术展览、文体活动于一体。东苑为主体建筑,西苑为室外活动场地,主体建筑面积1.03万㎡,由6层主楼及3层辅楼组成,主要为办公教学区、文体活动室及可容纳500人的演出报告厅;西苑室外活动场地总面积1.1万㎡,主要为门球场、太极拳场、休闲庭院等。泗水县老年大学利用财政拨款1400万元新建了老干部学习活动综合楼,建筑面积2100㎡,于2010年4月正式启用,设有多个功能室等,室外建有高标准的门球场、空竹场、篮球场、健身广场。
   2、推动“老年教育服务圈”建设。“个体的自我属性影响了养老方式及满意度的选择”[1],为此,老年大学骨干队伍不仅以老年大学为阵地,还充分利用广场、绿地、乡村等人口聚集地带组织或参与大型公益活动,担任基层体育健身指导工作者,采取老年大学管理、多部门联建的方式,建立老年教学站点、开辟老干部活动健身点和社区老年学校。打破围栏,建设“网上老年大学”,7个县市区老年大学成功申报省老年大学远程教育示范点。各校利用手机、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发布更新老年教育工作政策、动态,提高老年大学知名度、美誉度。力求通过多方位联动以点带面,推动形成以老年大学为中心,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四级一体的网格化“老年教育服务圈”。
   3、成立大学关工委。2017年市校成立关工委,结合“主题党日”赴县市区开展系列调研活动,到监狱开展公益帮教活动,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公益查体、便民服务、健康讲座等活动,提高了全社会参与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11个县市区均成立了老年大学关工委,组织“五老”志愿者开展了丰富多样、卓有成效的志愿者服务活动。金乡县成立“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团队,定期检查和进行不定期巡察,有效的遏制了县城区内未成年人进网吧现象,“五老”志愿者义务担当校外书法辅导员、二胡演奏辅导员,开办了“四点半课堂”,对孩子进行课后照料和义务学习辅导。泗水县老年大学打造“乡村儒学讲堂”品牌,组织志愿者到学校、村居讲课,到河南等地宣讲儒家文化。老党员和志愿者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释放,老年大学工作范围得到延伸,老年教育理论研究新领域逐步扩展。
   (二)打造文化活动的展演平台
   1、共建共享展示平台。“活动走到哪,阵地建到哪”,以活动建阵地、守阵地、衡量教学成果,积极与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涉老等多部门沟通协调,共建共享公共资源。推荐优秀队伍“走出去”开拓舞台,参与多部门组织的文明共建、学雷锋纪念日等主题展演、公益宣传等活动。利用自身优势,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文艺汇演、书画展、摄影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演出、宣传教育活动。
   2、发挥品牌联动效应。市校成立了舞蹈队、模特队、二胡演奏班、古筝演奏班、合唱团等精品团队,打造了老干部工作大讲堂、英语、书画、摄影等精品课程,挖掘了一大批学员和教师典型。泗水县结合区位优势,打造“四德”工程示范基地,设置5个“孝德”文化长廊,组建宣讲队、文艺活动队和公益服务队,打造老干部志愿者“乡村儒学讲堂”,发挥73名尼山圣源书院老干部义工团优势,每月到乡镇儒学讲堂活动站点开展2—4次授课宣讲,成立研究会,编撰泗水教育、历史书籍。曲阜市先后开设《孔子与孔子思想》《曲阜文史》《伟人名人与曲阜》等乡土课程。
   3、注重挖掘校园文化。市校将文化养老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突出抓手,在软硬件建设方面融入校园文化,党员干部队伍风清气正、创先争优、真抓实干;新校区宽敞明亮、环境优美,学校艺术顾问谱写的校歌《眷恋》普遍传唱,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曲阜、泗水、鱼台、梁山等老年大学结合儒家文化、红色文化、水浒文化做文章,将校园文化融入校园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
   (三)打造工作骨干的培训基地
   1、实践有效教学理论。教学要遵循有效教学规律,何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教学有效知识量高;教学生态和谐平衡;学生发展趋向的教师教学行为。”[2]多数老年大学能够基于这一理论,注重学员发展,预设教学效果,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构建和谐教学关系,打破照本宣科和课堂教学限制,运用“1+X”多元化教学模式,“1”是一个重点,“X”是多种教学方法,丰富“三个课堂”。第一课堂技能培养平台。做到对学员和教师建建议提前听取、合理采纳、及时反馈,科学选取教材、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表等,适时增加具有生命尊严、代际沟通、职业技能、核心价值观等教育内容的课程和活动。第二课堂成果展示平台。坚持在班级学、在课外练,让老同志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一是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组织开展文艺汇演、书画展、摄影展等活动。二是鼓励优秀班级、团队“走出去”参与各项公益和学术交流活动。第三课堂公益服务平台。与关工委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才艺辅导培训、文明督查、爱心帮扶、文艺汇演、公益宣传讲座等服务活动。
   2、突出抓好队伍建设。一是抓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积极引入高学历年轻人才,重点打造一支想干、敢干、勤干、会干的工作队伍,人才队伍年轻化,年龄结构、学历层次日趋合理,工作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各县市区普遍加强了教学研究工作,任城、微山、泗水、兖州等积极参与省、市老年教育论文评选并获得奖项,充实了我市教研工作队伍。二是抓教师队伍建设。多采取“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方式,通过教师选聘、试讲、听课等各个环节,从优秀高校、本地专家中外聘教师。全市工作人员兼职教师4名、外聘教师240名,中级职称108人、高级职称87人。市校建有教师资源库,每年推荐优秀教师参加集中各级教学培训,教师工作热情不断提升。三是抓学员骨干队伍建设。重视加强离退休党组织建设,全市现有学员党组织57个、老党员4209名,志愿者队伍45支、队员2496名。坚持班委会制度,由班长、副班长负责管理班级日常事物、反馈教学情况,表现优异者推荐参加骨干培训班,老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和管理积极性显著提高,为我市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文艺骨干人才,带动提升了我市老年人文体活动的整体水平。
   3、开展分层次渐进式培训。老年大学多以初级、中级、高级为一体,推进渐进式教学培训机制。市校成立了文体工作部,第一时间掌握学员心理需求,及时增设新课、调整人员队伍,近距离构建了学校、老师、学员的沟通纽带。按照城区、农村群众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任城老年大学在坚持推进“文体进社区”,每学期根据各社区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分批、分类“配送”式培训骨干,在城乡结合部社区培训扇子舞、民族舞等,在乡镇农村社区,培训腰鼓、广场舞等,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基层老年大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144.2万,老年教育普及率为0.75%,初步测算,到2020年底,全市老年人口将达180万。对照目标任务,我市老年教育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党委政府重视程度不高
   近两年,我市财政拨款700余万元主要用于新校区升级改造。市老年大学经费源于财政拨款,社会赞助资金为零,市财政每年拨付资金主要有日常办公经费6万元、水电运转费15万元、教学经费20万元、学费返还54万元,共计95万元,资金仍存在很大缺口。县级老年大学建设规模与人口规模、老年人数量,甚至经济发展水平不成正比,县级财政无力拓展老年教育阵地,县级老年大学办学投入严重不足,有的资金不足2万元,尚未达到省规范化示范老年大学评估标准规定的,县级校办学财政拨款1个学员1年不少于150元的标准。全市老年在编老年教育工作人员59人,大多县市区老年大学与老干部局、老干部活动中心一体化办公,没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办公场所,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或被挪用。对社区老年教育而言,近年来伴随乡镇机构改革和乡镇行政区划撤并,县级、乡镇级老年教育的设备、物资、人员等一直存在着变动因素,一是使大量建好的老年教育场所闲置、挪用,二是造成教育机构服务水平较差,存在走过场、走形式等问题,导致老年教育严重滞后,老年教育场所“空壳化”。
   (二)专业理论研究人才缺乏
   老年教育没有专职教师,虽然尽量丰富了人才专业类型,但是从事老年教育的专业人才仍然空缺,造成理论研究水平不高、专业性不强等问题。政府财政投入不足,课时费未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教师授课未纳入所在学校课时管理,教师授课只能给予很低补助,教师积极性受限,很多专业优秀教师无法聘请,造成学员更新速度慢、课程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水平提升较慢,教师从事老年教育理论研究的人员积极性不高。
   (三)农村老年教育覆盖率低
   我市下辖149个镇(街)已建学校7所、学员407人,镇街老年学校建设率为4.69%;5857个村(社区)建校3所、学员107人,村级学习点建设率为0.05%,距离城市达到25%、农村达到20%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可见,农村老年人尚未形成对老年教育重要性的普遍认识,边缘地区甚至不知道老年大学的存在,社会公共资源普惠共享受到很大制约。随着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家庭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针对农村老年人、弱势群体的老年教育业务亟待扩展。
   (四)学科门类不够多样化
就我校办学情况而言,由于受现实条件制约,开设学科多为传统科目,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在修学游、游学、学历教育、校际联动、高校联合办学等方面存在欠缺。
   三、落实措施
   “2006~2034年为老龄化加速期。期内60岁以上人口比重从11.0%急剧攀升为25.7%,各年龄化速度在2%到4%之间,老龄化特别迅速。这一时期老龄化的平均速度将达到3.1%,不仅超过同期世界各国的平均速度(平均为2.0%),而且超过发达国家1950~2050年最快年份的速度(2009年达1.7%)(联合国,1998)。”[3]老龄人口的急剧膨胀要求全社会要将老年教育发展作为民生工程、重要契机来对待。《意见》明确指出“创新全省老年教育事业发展体制机制,强化老年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老年教育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老年教育服务能力和质量,满足老年人终身学习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形成具有山东特色的老年教育体系” 。这为我市老年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支撑和明晰的发展方向。
   一要注重顶层设计,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优先考虑社会发展需要、老年人学习需求。老年人“终身教育”的期望日益提高,参与老年教育的目的已经从打发时间、学习技能,转变为提高修养层次、扩大人文交流、科学关爱下一代、奉献服务社会等。各县市区要结合区位优势、学员学习目的非功利性、学习需求多元化功能定位,适时增加具有生命尊严、代际沟通、职业技能、核心价值观等教育内容的课程和活动,深化教学研究,促成教研成果有效转化。创新服务模式,采取学分制,按照初级、中级、高级设置学分,修满学分,如期毕业,为新学员入学打开入口,实现学员更新换代、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引进大数据管理平台,对学员、教师实行动态化、系统化管理,在报名、选课、搜索、评估、考核等方面提高信息采集、数据分析和应用的科学化程度,为学员量身打造学习内容,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要加大资金政策投入,建立健全考核体系。以市委办、市政府办名义出台文件,把老年大学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切实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政府资金倾斜,将教师课时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在高校设立老年教育专业,培养专业人才,进行老年教育的基本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建议出台老年教育场馆建设相关标准,设备配备首先要体现老年人需求,要在采光、通风、取暖等方面综合考虑,配备暖气、电梯、残障通道、轮椅等,有条件的地区在新建活动场所的同时,要保留老阵地。
   三要依托地域优势办学,打造精品教育课堂。根据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曲阜文化经济特区建设要求,发挥济宁市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政德教育、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优势,增设相关课程,提高社会责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树品牌,显亮点,打造精品文艺团队、精品教学课堂,利用品牌联动效应打造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老年教育品牌。北京、上海等先进地区的老年大学通过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在学校开设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与旅游、文化体验相结合的游学课程,让学员在课堂即可深入了解异国历史、风土人情和旅游景点等,提升学员旅游和生活品质。烟台天马维拉斯老年大学大力推动国内外老年人互动交流学习,面向国外老年大学学员开展风土人情展示体验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开设修学、游学项目,让其他地市老年大学学员来济宁体验传统文化的美。
   四要拓展农村老年教育平台,推动普及化转型发展。以“老年教育服务圈”建设为抓手,突出彰显老年教育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公益性特征。重视发展社区老年教育,老干部系统要与教育、宣传、文化、科技、养老、医疗等部门单位联建共享老年教育平台,充分利用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大院、国学堂、福利院、敬老院、养老公寓等公共资源,面向老年人开放场地、提供课程等资源,明确社区老年教育主管部分、管理人员和经费保障等相关事项,促进农村老年人生活均等享有老年教育发展成果。要重视发挥老年志愿服务团队作用,发挥其在社区、村居等网点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养教一体化,推动老年教育融入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大学在普及化的趋势中转型发展。
   五要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推动开放化转型发展。《意见》指出,2020年要基本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我市老年教育要注意调动社会、个人办学积极性,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政府出资招标购买教育服务,优势项目合作等方式,鼓励爱心人士、公益组织、教育机构等参与招标、合作,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形成多元投资格局,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探索高校联合办学,推动研究型老年大学发展。结合济宁地区老年教育发展实际情况,积极争取省委老干部局、省老年大学协会的支持,开展与高校联合办学。鼓励老年人、老年志愿者走进高校,为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让老年人走进高校学习,共享丰富教学资源。增加互动交流规模,分享省内优势资源,邀请省内老年教育专家学者为我市老年教育发展出谋划策,开展研讨活动,推动老年大学在开放化趋势中转型发展。
   六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健康化转型发展。老年大学校园文化首先要坚持政治立校,确立强烈的政治意识和高度的政治自觉,突出党建引领,坚持“一颗红心永向党”,做“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阵地。其次,要重视加强人文关怀,关心学员、授课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助推“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岳瑛.老年教育发展趋势与老年大学发展任务摭谈——学习《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所得》.[OL] .http://www.caua1988.com/.2017.
[2]苏振芳.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39.
[4]莫龙.殊途同归?中国和加拿大人口老龄化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