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老年大学欢迎您!
站内搜索:
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1802
发布时间:2018-04-23 11:01发布人:管理员

教 学 研 究

第二期

济宁老年大学主办          (总第42期)         2018年4月23日

  编 者 按

   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我市老年教育工作和老年大学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建设,实现新作为,办好人民更加满意的老年大学。按照今年的工作安排部署,我校将组织调研考察组对部分县(市、区)老年大学、各分校交流调研。4月20日,我校调研组前往曲阜市老年大学就“老年教育发展及艺术团队建设”开展调研考察。座谈会上,曲阜市老年大学特聘教授徐慧芳在交流发言材料中讲述了自己在曲阜市老年大学任教20年的教学感受与教学经验。任教期间,她始终保持无私奉奉献、谦虚谨慎的教学态度,虚心学习前辈代课老师的宝贵经验,视学员如亲人,坚持走进学员中间,倾听他们的心声。多年来,她“因材施教”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使得自己在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水平上逐步提高并形成了特有的教学风格,让老年学员越来越喜欢上她的课。本期《教学研究》特刊登徐慧芳老师的这篇交流材料,供同仁们借鉴学习。
   教师简介:
   徐慧芳,女,汉,中共党员,1976年12月生人,副研究馆员。1997年至今为曲阜市老年大学特聘教授,担任该校音乐教师、指挥及艺术团艺术指导。2015年选拔为山东省第三批“齐鲁文化之星”,曾荣获“山东省最美基层干部”、“山东省首届文明家庭”、济宁市“三八红旗手”、“最美人物”等荣誉称号。
我与老年大学的故事
曲阜市老年大学特聘教授  徐慧芳
   我,曲阜市老年大学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名叫徐慧芳。今年42岁。在学校里大家都亲切的喊我“小徐老师”,现在担任合唱团指挥、艺术团艺术指导。1997年我走进了曲阜市老年大学,在这里已经度过了21个春秋。我的青春在这里放飞,我的梦想在这里起航。习总书记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的故事也从第一次迈进老年大学讲起。
   说起我与老年大学的缘分那还真是机缘巧合。1997年9月我刚刚参加工作,领导找到我说:“老年大学教务处主任是我的老朋友,他托我帮忙物色音乐老师,先后找了几个都不合适,你不是学音乐的吗?你先去救救急帮帮忙吧。”领导这番话着实让我吓了一跳: “老年大学?老人还上大学?竟然还有老年人上的大学?还让我去教课?”我心里嘀咕着。说实话对于刚迈出校门的我,这无疑是一种挑战。论专业业知识、技术水平,自己打小学习音乐,又是门里出身,咱也不发怵。可真让我登上讲台,面对的又是老年人。讲什么,怎么讲?我这可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领导看出了我的心思,鼓励我说:“年轻人就得敢闯敢干,怕什么。”我转念一想,不就识识谱唱唱歌这点事吗?不能让领导小瞧了我,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我还不信,这就能难倒我了。为了上好我的第一堂课,我在下面是做足了功课,从理论基础到实践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尽在掌握之中,看到自己那密密麻麻的备课本,心里不禁洋洋得意。我这可是使出浑身解数,把在学校里学的知识都用在上面了。第二天,满怀着激动与些许忐忑,我第一次走进老年大学的校门,在这里,我认识的第一个人就是学校的高超校长,来到他的办公室我真没以为他是校长,乍一看,以为他是这里的老师,他待人真诚谦和、文质彬彬,浑身透着书卷气,哪有一点校长的模样。我不禁对老年大学充满了好奇与期待,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这时,高校长和声细语的对我说:“第一次上课我会陪着你一起过去,简单的向大家做个介绍。”听他这么一说,我心里总算有些安慰了。在他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普通班的教学班级。虽说心里有了准备,可迈进教室的那一刻,我的心还是紧张的砰砰乱跳。登上讲台,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深呼吸、深呼吸……”我在心里默念着,我稳了稳情绪,这才敢正眼往讲台下看。我的天哪!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整整齐齐的坐着40多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像小学生一样规规矩矩的坐在座位上。这阵势我还是平生第一次见。高校长热情的向大家介绍了我,大伙儿齐刷刷的把目光投向了我,顿时,我的脸刷一下红了,脑子一片空白。本来准备好的开场白早已丢到九霄云外。这时,热烈的掌声响了起来,我这才回过神来,当我的目光再次与大家的目光碰撞在一起,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那是一双双满怀期待的眼神,那更是一双双充满信任的眼神。我一下子轻松起来,“叔叔阿姨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上音乐课。”终于,我开始了老年大学我的第一堂课。“大家先跟着我用音阶练一下发声”,“啥是音阶?”“发什么声?”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原来,大家连最基础的音乐知识都不会。我默默的把备课本放在了一旁,稳了稳情绪理了理思路,笑着对大家说:“好,下面我们就先来认识七个小伙伴,1、2、3、4、5、6、7,我们不仅要认识它,还要把它们唱出来,一定要记住它们的名字呦”话音未落,引得大家哈哈大笑。45分钟的课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很快结束了,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这一堂课,对年轻的我来说,是人生中重要的一堂课,让我一生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了“力行而后知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是多么的可笑。我要学习的东西还有那么多,我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从那时起,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名合格的老年大学教师。一切从零开始,没有现成的教案,没有教材,没有可以借鉴的教学经验。但我有一颗火热的心,有一颗不服输的心。我找到代课的老教师,请教他们教学中的宝贵经验,借鉴学习为我所用;我走进学员中间,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想法,“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我和大学里的工作人员交朋友,学习他们对老年人体贴入微、视如亲人的服务精神。了解我的人都知道,在我16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年仅43岁。他是一位退伍军人,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文化工作者,从小他教育我,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我的记忆里,他热爱学习,家中的书柜里被他的专业书籍塞得满满的。他热爱生活,总是把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当时,家庭条件不宽裕,可他总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他教给我唱《小草》这支歌,“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他告诉我,要像小草一样把根深深扎进泥土里,要学习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精神。记得他去世的那一天,他的战友、朋友、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们尊敬的老师送行。父亲走了,但他留给我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告诉我: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父亲的离世,给了我沉痛的打击,但他的精神在支撑我、鼓励着我,同时让我深深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生遗憾。担任老年大学教师以后,我把对父母的这份孝心放在了老年学员身上。把爱化作了无穷的动力,课上我是老师,课下我是他们的开心果。和他们拉家常教他们做保健操,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他们尊重我、爱护我,对我如儿女般呵护。每次上课,前排的阿姨总是给我递上一杯淡淡的清茶;每次下课,大家喜欢把我团团围住,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细心观察他们的言行用心,揣摩他们的心理,学员王阿姨性格活泼、上课爱说话,我就安排她做纪律委员,在管理别人的同时让她以身作则。贾阿姨性格内向,私底下我鼓励她要大胆去表现,用歌声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的班长李炘是我精心挑选出来的班干部,他在领导岗位退休,威信高、人缘好,性格开朗又善于做思想工作。有了他的帮助,我在班级管理中如鱼得水,大家在班级里互帮互助,团结向上,亲如一家。在这二十年与老年学员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总结的经验就是“三心二意”,“三心”即耐心、诚心、爱心,“二意”即一心一意搞好教学,全心全意做好服务。老年学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相对较慢,在教学中,要不厌其烦一遍一遍的进行讲解,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为了让大家打好基础,每学期的课程都要安排基础乐理这门课,刚开始大家不理解,认为学音乐唱唱歌,学这些理论知识有啥用,我反复的给大家讲,学习好音乐基础知识,是学习好音乐的第一步。“磨刀不误砍柴工”。没有捷径可以走,要踏踏实实打好基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基础乐理名目繁多、枯燥乏味,学起来有难度。我就想着办法的用最浅显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进行讲解。大家在学习音值的时候常常会犯糊涂,我教给大家,半拍就好比一个大西瓜平均切成两半。四分之一拍就是把一半西瓜又平均切了一半。从抽象的概念到形象的比喻。大家终于弄明白怎么回事了。从最初的不理解有抵触到最后主动的有兴趣的去学习,“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进”,课堂上,对于学员们的每一次进步,我都给予肯定与鼓励,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附点大家唱对了;一个节奏大家掌握了;一个曾经唱错的音高大家纠正了。每一次上课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他们的进步。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从普通班到声乐班。从最初的1,2,3……七个音阶唱不全,到可以进行简单的二声部视唱。大家点点滴滴的进步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2005年在全市庆祝抗战胜利60周年合唱比赛中,曲阜市老年大学代表队一炮打响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同年,代表曲阜市老干部局参加济宁市老干部合唱比赛,取得演唱一等奖、最佳指挥奖、最佳组织奖多项荣誉。2006年9月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曲阜市老年大学合唱团成立了。它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唱响主旋律、传播好声音,为党的事业凝聚正能量。
   说起合唱团,不得不说说我们去年的比赛了,去年暑假期间,合唱团接到学校通知,要代表曲阜参加山东省首届老年人合唱大赛。接到这一任务我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懈怠。“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关键时刻决不能掉链子,我们合唱团迅速行动起来,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50人的代表队,全力以赴的为比赛做准备。为确保圆满完成这项任务,我们制定了严格的排练计划和课堂纪律。因为我知道,舞台上比的是声音和技巧,但台下比的是铁一般地纪律和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合唱团是一个集体,没有严格的纪律作保证,一切都等于零。合唱团必须要培养团队意识,相互协作、互相学习。在指挥的带领下,要学会倾听自己和整整体的声音,把自己的声音融入到整体的中去,这正是以艺术的形式体现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七月流火的酷暑挡不住大家的热情,排练过程中大家争分夺秒,凝心聚力排除一切困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有人叫苦没有人喊累。一心只想着为曲阜市老年大学争光,为曲阜人民争光。学校领导和工作人员对合唱团关怀备至,一把小扇子、一把遮阳伞,一粒金嗓子喉宝,无不体现着她们对老年人的关心与关爱。庞校长多次找到我,征求我的意见听取我的建议,一再的为我减压说:“这是我们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一定要放平心态。大胆的走出去。”越是这样,我越感到肩上的重担。为了更好地提升合唱水平,我和合唱队员共同分析、深入挖掘歌曲的情感内涵,争取在准确表现词曲作者创作意境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创意。队员们在排练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了解歌曲创作的背景,探讨歌曲的内容、风格特点、文化内涵,以及怎样表现和创新等问题,这一过程使大家相互交流,把对歌曲的理解及处理最终变为艺术现实,使大家享受到合唱的艺术美,提高了审美的情趣和能力,还培养了艺术创新意识。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领会到:合唱的艺术精髓在于“和”,这一个“和”字,既是和声的“和”又是和谐的“和”。归根到底就是多声部和声、多种音色人声组合,构成的最和谐的音乐艺术。最终在山东省首届老年人合唱大赛中,来自山东济宁、菏泽、枣庄三个地市的十支参赛队伍,曲阜市老年大学合唱团以一首斗志昂扬的《在太行山上》和一首弘扬圣城儒家文化特色的创新歌曲《礼》,获得全场第六名、济宁县市区排名第二的好成绩。这次比赛让我们开阔了眼界,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它让我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在学习的道路上,永远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
   回顾这二十年,我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我常常不止一次的问自己,是什么让我如此留恋这三尺讲台?是什么让我和老年大学结下了这不解之缘?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想起父亲教给我的那首歌《小草》:春风啊,你把我吹绿;阳光啊,你把我照耀;河流啊,山川啊你哺育了我;大地啊,母亲把我紧紧拥抱。我豁然开朗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我的根像小草一样已深深扎进这片热土。老年大学已融进我的生命里。在这里,我从曲阜老年大学人身上汲取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曲阜老年大学在办学条件、教学设施等诸多方面与其它县市区学校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没有独立的校区,办公条件极其简陋,办公经费日益紧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领导班子克服种种困难,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校长庞敬作为一名女同志,巾帼不让须眉,在她的带领下,办学条件逐年改善,教学管理逐步规范,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曲阜市老年大学被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授予“全省老年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我被山东省委组织部、山东省委宣传部评为“山东省优秀基层干部”,2015年被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厅选拔为第三批“齐鲁文化之星”。2017年我作为山东省首届文明家庭的代表受到了省委书记的亲切接见。这一切的一切,是老年大学这方沃土成就了今天的我,是一代代老年大学人百折不挠的精神成就了今天的我,是二十年的坚守与奉献成就了今天的我。
    今天,我又踏进了老年大学的校门,从青葱岁月迈入不惑之年。这条路我走了整整二十年。“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党的十九大描绘出的新时代宏伟蓝图,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新征程呼唤只争朝夕的行动者,新作为需要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愿我在老年大学再干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辈子。这就是我与老年大学的故事,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