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老年大学欢迎您!
站内搜索:
教务信息
传承的记忆
发布时间:2021-06-30 15:33发布人:管理员

——读党史、听报告的随想

王才吉

           正读百年党史,又参加市老科协建党百年报告会,聆听了王渝生先生“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科技发展”的精彩报告,受益多多。勾起我对珠算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回忆。

      习主席指出:“在绵延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在农、医、天、算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取得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大批发明创造。”

      具有系统化知识体系的中华“算”文化,是我国文明宝库中的重要宝藏。

      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算经十书》是世界数学史上,我国为世界奉献的不朽著作,例如,最早记载于《孙子算经》中“物不知数”一问被世界称为“孙子定理”亦即“中国剩余定理”(注:俗称“韩信点兵”、“隔墙算”、“剪管术”等。)

      我国创造的“十位进”系统科学计数法,被马克思赞为“最妙的发明之一”。英国李约瑟教授说:“如果没有这种十进位制,就几乎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的世界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数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珠算盘是我们先人创造的珍贵文化遗产,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了十分重要作用。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海量的数据计算,均由打算盘完成。(赵朴初看到陈云打算盘的照片时,曾赋赞诗一首:唯实是求,落珠还起。加减乘除,反复对比。运筹帷幄,决算千里。老谋深算,国之所倚。”)


      1972年,周总理接见李政道夫妇时,李政道说“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创造了最好的计算机,就是——算盘”。总理对在场人员说:“要告诉下面,不要把算盘丢掉,猴子吃桃子最危险。”

      传承——学习和弘扬珠算文化,成为了我几十年生活、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幼年始学珠算

      祖代相传,爷爷是村里的“珠算先生”,冬闲时,夜晚(棉油灯下)就教三四个弟子学珠算。小时候跟爷爷睡(给爷爷“暖脚”),也就跟着学,边听边背口诀,白天爷爷教我打算盘。经过几年的学习和练习,基本掌握了珠算的技能。后来,又跟父亲学习了农村田亩丈量计算(飞归,积步化亩)。在不知不觉中,对学习算术(数学)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1960年高考,鉴于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对教师职业的好感,我直接选择了师范院校的数学专业。1964年完成学业,分配来校(当时是山东省济宁供销学校)任教,承担数学课程教学。

二、双肩挑,教珠算

      1974年,因教学需要,我开始“双肩挑”,既教数学,又教珠算。

      (一)创新珠算技术训练方法

      恢复高考后,七七、七八两年级于1978年春、秋相继入校,当时,师资不足,教学压力倍增,我“连轴转”上课,有时一天六课时(数学+珠算+珠算)。


      珠算课以技能为主。为消除单一“枯燥”传统练习外,我自编一些趣味练习题(如“巧七七”、“买盐”、“分鸡”等),活跃课堂,提升兴趣,然后又自创自编“技术等级”升级练习题(无标准),激励学生“晋级”竞争,提高练习积极性,效果十分显著。学校在操场举办全校能手“示范表演”观摩,促进全校练珠算高潮。

(二)研究珠算文化

      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对为“弘扬珠算文化”,要求“加强领导,成立组织”的请求,邓小平作重要批示:“不要把算盘丢掉”,“交科学院,财政部研办。”

      1980年前后,中珠协、省珠协相继成立,开启了传承、弘扬中华珠算文化的新征程。


      1978年后,学校珠算师资逐步增加,教学水平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大大提升,多人次在省、市珠算技能大赛上斩获全能、各单项冠军,多名学生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大赛,为山东省和学校赢得荣誉。同时,为全省培训珠算能手。教师积极教研,先后在《齐鲁珠算》等刊物发表学术文章数十篇,通过参加算史、算理、算法研究会、珠算教研会等交流学习,丰富珠算文化知识,提高执教能力。


      “为庆祝山东珠协成立和《齐鲁珠坛》创刊五周年,总结我省珠算研究成果”,省珠协委托我负责整理(选编)《齐鲁珠坛》文章。历时半年多,精选文章57篇,集印成书《<齐鲁珠坛>文选》,均评优并颁奖,推动了珠算界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三)助力非遗展馆建设

      2011至2013年,我有幸成为“中华珠算博物馆”(枣庄台儿庄古城)建设专家组一员,从审定设计方案到建成验收,并捐赠馆缺珍贵史料。2013年,“中华珠算博物馆”开放,是古城众民俗博物馆“首馆”,成为我国传承珠算文化的重要基地。

      2013年,我国珠算申遗成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珠算成为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的中国珠算文化,继续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1979年,华印椿先生曾发表《论中国算盘的独创性》文章,以科学的论证,批驳了中国珠算“西方传入说”的谬论,维护了中华民族尊严,申遗成功,彻底否定了国内外的谬论。

三、传承、弘扬珠算文化

      传承中华国粹,弘扬珠算文化,开拓珠心算教育,各级“珠算协会”相继更名为“珠心算协会”。

      2005年,潜心致力于“培养兴趣、发展特点、践行素质教育”的济宁神墨教育机构,响应号召,“从娃娃抓起”,开展少儿珠算珠心算教育。16年来,我担任济宁神墨学校教学顾问,通过参加“神墨小博士争霸赛”、“海峡两岸珠算通讯赛”等多形式活动,并受市珠协之托,到会祝贺,介绍珠算文化内涵,宣传珠心算教育能“提高儿童注意力”,通过培养和练习,拓宽大脑记忆,提升反应能力和思维敏捷性,使儿童“养成动则活跃、静则专注的好习惯”,“为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定更坚实的基础”等讲解介绍,提高家长、观众对珠心算的认知和关注,助推珠心算在济宁广泛开展。

      迄今,全市各县区已有70余所神墨教育学校及办学点,仅市中心就有六所。神墨教育在全市珠心算教育广泛开展,为传承弘扬珠算文化作出突出贡献。

      建党百年华诞,个人凑巧已过八十之寿。老俗话,“七十古稀”。我自幼体弱,没敢想活到八十,却没想到已过八十!很幸运,生活在新时代,我被共产党“救了”!在高校,因病手术;工作后两次住院抢救;后又赴北京、上海诊病,均受组织全力救治,无此,可能没有今天的我。不料如今八十已过,还活得好好的,而且还没有八十的感觉!

      冯友兰先生曾说:“何止于米,相期以茶。”生活在当今好时代(且越来越好),个人期待是“米”寿(八十八岁)了。而且,更高的梦想追求是“99之年”了。

      今读百年党史,聆听专题报告,历党百年征程,看辉煌史卷,更加坚定跟党走。同时,也继续“老有所为”——为传承、弘扬珠算文化尽力!

      坚定跟党走,永不回头!

2021年6月20日


作者简介:王才吉,男,汉族,山东省郓城县人,1941年生人,中共党员,山东理工职业学院高级讲师,退休前任学校教务处主任,山东省优秀教师。现为济宁老年大学声乐一班班长、班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