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老年大学欢迎您!
站内搜索:
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1801
发布时间:2018-03-23 11:10发布人:管理员

教 学 研 究

第一期

济宁老年大学主办      (总第41期)      2018年3月22日

编 者 按

按照省老年大学协会学术研究工作委员会下发的《关于召开全省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的预备通知》的要求,我校认真组织各县市区老年大学、各企业老年大学分校开展教研活动,认真撰写征文。本次理论研讨会的主题是“学习贯彻老年教育发展规划,推动规范化示范校创建”。

20171214日召开的“山东省老年大学协会第三次全省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上,我市微山老年大学刘世瑞撰写的《用好网络 打造互联网时代老年大学新势力》获得二等奖、任城老年大学刘德鹏撰写的《老年大学管理模式的调查报告》和泗水老年大学冯秀撰写的《学深学透〈规划〉精神 扎实推进老年教育可持续性发展》分别获得三等奖,这三篇论文将被省大学协会学术研究工作委员会编辑到《山东老年教育研究优秀论文集》中。这三篇论文围绕主题,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立足办学实际,从不同的视觉认真总结办学实践经验,论文对所提对策建议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本期《教学研究》将刊登这三篇论文,供同仁们相互交流学习。

用好网络,打造互联网时代老年大学新势力

刘世瑞

摘要:老年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在老年教育逐步被重视的前提下,如何加入互联网元素应引起重视。老龄化时代已经到来,老年大学不仅是刚需,在互联网应用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如何应用“互联网+”模式,引导老年学员正确进行网络发声,值得思考。

关键字:老年教育 老年大学 互联网+  新势力

前言:

随着国家面临的老龄化问题,老年教育已经提上紧迫日程。当下互联网的发展异常迅猛,老年群体也成为了新宠儿。从电脑的操作到手机的网络应用,对于老年人已经不是陌生遥远的话题。在老年教育逐步被重视的前提下,如何加入互联网元素应引起重视。老年大学是老年教育中不可小嘘的教育平台,是老年教育发展的重头戏。研究好互联网在老年大学教育中的作用十分必要。

一、老年大学当下的时代背景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山东省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兼山东老年大学校长杜英杰同志在省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上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准确把握老年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和方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老年人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在老年教育规划方案里,老年大学的开办被引以重视。随着老龄化时代的紧迫步伐,老年大学不仅是刚需,多种形式的开办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办已经是要面临解决的问题。如今互联网发达,网络已经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国无现金支付创新已经领先世界。网络资源的丰富也弥补很多地域受限的不足。信息采集的便捷性,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效率。在网络生活遍地开花的时代,网络教育也成为新生力量。网络教育的迅猛发展,改变了许多人的学习方式,解决了教育资源不公平的现状,使得知识信息更加透明化,学习的效率得到大大提升。老年大学作为老年教育的有力平台,其怎样运用“互联网+”模式,应当提到足够重视的地位。

二、微山老年大学“互联网+”应用情况介绍

老年大学的网络生活比例也在上升阶段。微山老年大学的“互联网+”教学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每天早晨从老年大学微信群里收到早安的问候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课堂上老师讲的记不住,没关系,把课程主要内容发到群里。”微山老年大学为充分享用互联网资源,提高老年大学办学效率,方便学员们课上学习,课下交流,老年大学现今已将无线网络全面覆盖,系统成立了音乐、书画、摄影、二胡、葫芦丝、太极拳、柔力球、舞蹈、瑜伽班级的微信群共9个,教师交流群1个,全面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教学模式。现今,教师、学员以及老年大学工作人员都在每个微信群里进行实时互动,进行工作和生活上的交流。无线网络的覆盖,也及时弥补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网络排疑解惑提高了学习效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跟进时代发展的需求,提高了老年大学的教学效率。就在十九大盛况之际,老年大学中所有的班级微信群里不断发出振奋人心的感言,抒发老年人们对党和国家的诚挚热爱,纷纷进行正能量传递。网络发声,老年群体的表达更加具有及时性和便捷性。

三、老年大学“互联网+”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我们随处可见到互联网的便捷应用。看新闻不用每天等报纸,买东西不需要支付现金,微信几乎取代了电话沟通的方式,微博成为搜索时代热点的代名词,直播也在生活中流行起来。在每天阅读微信公共号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网络学习也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只要有网络的地方,打开类似YY直播、腾讯课堂等软件,学习资源源源不断。但是尽管如此,老年群体的网络生活依然在努力跟随,裹足不前,收效甚微。近期调查微山老年大学学员中得知,普遍对网络存在以下问题。

1、知识接受能力上的困难。信息爆炸的时代,老年学员的接受力往往滞后。在各种科目的学习中,知识的积累需要重复的记忆。授课的老师不仅要重复的讲学,学员们更是要对更新的知识进行反复的练习。对于新科技网络的应用更是如此,往往在年轻人看来很容易的操作,对于老年学员来说可能就要用上一堂课的时间来进行演示。

2、适老软件相对较少。大多数学习软件的受众群体是年轻人,并且在操作模式上年轻化,不容易被老年学员接受。很普遍的现象就是经常有老年学员来到老年大学办公室询问一个手机上的软件怎样操作,怎样才能更好地应用一个APP

   3、学员身体等状况与网络应用的不匹配。随着年岁的增长,老年学员的各方面机能都有所下降。比如视力、颈椎等问题导致在看手机和计算机方面会比年轻人吃力。还会有一些老年学员因为无法离家又想通过老年大学平台得到提升,期待老年大学网络课程的学员不占少数。

4、易被网络负面信息欺骗。老年学员面对网络充满惊喜与焦虑。因为他们存在很多的茫然与未知,更容易被网络的负面信息所蒙骗。比如微信上老年大学学员们发起的点赞、投票的信息几率就要比年轻人要多。网络上还会有许多的欺骗信息,老年学员相对更易上当。

  5、线下线上课程有待融合。网络知识来自于线下的生活。网络课程可以与线下课程做好良好的衔接,找寻更加恰当的方式,使得网络上找资源容易,在网络上展示成果畅通,相互促进起到1+1大于2的化学反应。由于老年学员记忆逐步衰退,线下课堂教学时间总是有限,线上的应用需要扩大比例以此补充线下课堂的不足。目前微山老年大学线上线下应用已经突破一个阶段,但更多辅助性的网络课程的开发有待解决。

四、老年大学“互联网+”模式应对策略

1、做到网络全面的覆盖。随处可以用到网络对于老年学员来说就和每天可以上到喜欢的课一样受到欢迎。微山老年大学就收到学员们的呼声,顺应当下互联网的热潮,畅通网络,使得微山老年大学的学员们的学习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2、研发适老的网络课程。根据老年人的心理和身体情况的特殊性,开挖适合老年人学习的互联网课程。授之以渔,通过学习互联网知识、手机软件的应用,用以更好地辅助其他科目的学习。

3、加强学员网络防范意识网络上海量的信息琳琅满目,教会学员如何甄别信息真假,如果防骗,应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课题。可以定期开展互联网防骗公开课,让老年学员树立防骗意识。

4、提高老师的互联网素养,做好融合互动。加强老年大学教师及员工的互联网素养培训,随时做好辅导员。老年大学的老师们往往艺术造诣深厚,但有的老师在互联网的应用上有所滞后。提高老师们的互联网素养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老年大学的工作人员也要具备互联网素养,用以辅助老年大学学员们的学习,更好地促进和融合线上线下的互动,提高老年大学教学水准。

五、老年大学“互联网+”模式的应用

1、鼓励老年学员宣传自己的学习成果,引领老年人新的精神时代。可以鼓励老年学员用互联网的各种媒体,展示自己的各种学习成果,引领老年时代新生活、开辟老年时代新的精神领域。

2、通过老年学员“自媒体”,传播当地本土文化。老年群体的阅历丰富,较之年轻人,虽接受新事物上没有优势,但比年轻人多了更多的历史厚重和深度。可以发挥老年学员的阅历优势,将经历的文化历史通过自媒体的方式进行本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这种底蕴是年轻人无法比拟的,也让老年学员多了一份成就感。

3、通过互联网的沟通,传播正能量,做好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微山老年大学目前已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这种传承和带动是一种良性的互动。老年学员的老有所学之精神可以鼓舞带动年轻一代,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榜样作用。网络恰恰可以成为了一种老少沟通的良好平台。研究如何通过网络发声,衔接老与小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话题。比如可以通过网络直播,让老年学员讲讲曾经的故事等。

小结:

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并且成为一种文化,老年群体再也不只是解决温饱问题的层次,他们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需要被引起重视。在互联网逐步发达并成为一种文化的时候,老年大学作为老年群体文化学习的大平台,研究如何应用好互联网红利,做好线上线下的课程融合,引导老年学员做好网络发声,打造互联网时代老年大学新势力,任重而道远。

(作者系微山老年大学办公室主任)

学深学透《规划》精神

扎实推进老年教育可持续性发展

冯  秀

摘要:山东省在1983年创办了全国首所老年大学,开辟了中国老年教育史上的先河,由此衍生出各种版本的老年教育管理体制。随着2016105日国务院办公室厅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后,更加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老年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促进老年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笔者认为,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教育任务紧迫,传统的老年大学“上上课、养养生”的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新时代下当以《规划》为统领,贴近老年教育实际,加快老年大学改革创新,承担起示范校义不容迟的责任,为贯彻落实和完成《规划》中的任务而不懈努力,扎实推进老年教育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老年教育  改革创新  可持续性发展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同时也为现代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老年教育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党历来尊重老同志、爱护老同志、重视老同志,活到老,学到老,应该是每个人健康向上的追求。同时也对老同志的教育提出了“完善基础条件,改进服务管理,积极推进老年大学建设”的明确要求。老年教育是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不仅可以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维护老年人尊严和权利,而且能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增进社会和谐。作为老年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适应新时代,响应国家号召,努力探索适应当前形势下的老年教育发展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泗水县老年教育的工作亮点

近年来,泗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老年教育工作,尤其在老干部学习活动阵地建设方面走在了县市区的前列,坚持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以老干部学习活动促文化建设,以文化建设带动老干部学习活动开展,打造了老干部“人人爱学习、相互传友爱、增添正能量”的学习活动阵地。

一是发挥区位优势,建设老干部学习活动新阵地。针对全县离退休干部人数逐年增多,活动需求旺盛的实际,泗水县充分利用新城区圣源湖3A级景区环境优美、设施齐备、交通便利的优势,于2010年在景区内投资兴建了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内设教室、排练室、乒乓球室、羽毛球室、棋牌室等,室外建立了门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等场所,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同时依托全县的公园、广场等公共资源,开辟了20多个老干部活动健身站点,实现了老干部活动范围由室内向室外的扩展延伸,精心打造了开放式的老干部学习活动阵地,目前经常在此活动的老干部达1000余人。

二是实行合署办公,实现服务管理人员优化配置。泗水县老年大学在20018月与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实行合署办公,即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优化整合了两个机构人员配置,实现了互帮互助、密切配合、共同提高的工作格局。同时在服务管理中,实施了社会化管理模式,由物业公司全权负责活动场所的管理维护、卫生保洁、安全保卫以及医疗服务等工作,实现了人、财、物的科学、合理、灵活运用。

三是整合部门优势,拓展老干部学习活动空间。利用老干部活动中心与县科技文化中心于一体的优势,用好图书室、文化馆、体育健身馆等功能齐全的文体资源,免费为老干部发放借阅证、VIP健身卡等,并在图书室设置老干部阅读专区,县电子阅览室开设老干部微机知识培训基地。同时还经常组织老干部到县文化馆绘画室、器乐室、声乐室等进行学习交流,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四是开展各类活动,传递老干部正能量。引导广大离退休干部发挥余热、保持“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政治本色,组织老干部开展学习研讨、视察观摩、文体娱乐活动,先后在全县深入开展了“610”主题活动(即培树10名老干部先进典型、成立10个老干部文化组织载体、创建10个老干部文化建设示范单位、搭建10个老干部文化建设平台、创建10个老干部服务示范社区、推出10项老干部活动),创新开展了“展示阳光心态、体验美好生活、畅谈发展变化”主题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广大老干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的动力。

五是创建文化品牌,展示银龄风采。品牌一:全市“四德”工程示范基地。在活动中心综合楼打造了5个展区的“孝德”文化长廊,组建了宣讲队、文艺活动队和公益服务队,深入基层开展四德宣讲、进校园教唱红歌、配合执法人员宣传安全防火和交通疏导等活动,每年开展公益服务活动近百场次。品牌二:老干部志愿者“乡村儒学讲堂”。择优选择老干部志愿者成立尼山圣源书院老干部义工团,义工团讲师达73名,每月24次到乡镇儒学讲堂活动站点进行授课宣讲,目前已成为“乡村儒学讲堂”师资主力军。品牌三:“五位一体”学习交流平台。创建了简报、远教、电视、网站、杂志相结合的“五位一体”老干部学习交流平台。编发《县情通报》、开辟《老干部之窗》栏目、开设《夕阳红》专栏、完善网上党支部、创办季刊《老干部家园》。品牌四: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精品。成立研究会,编撰教育、历史书籍等方式,推出了具有泗水特色的老干部地域文化精品,对传承和弘扬泗水历史文化,意义深远。

二、当前形势下老年教育面临的困境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老年教育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老年教育发展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老年教育法律制度设计缺失。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很早就通过老年教育政策法制化、创造支持性的制度政策环境等措施,建立了完整的老年教育法律制度体系。以美国为例,老年教育法案包括《老年人法》、《高等教育法》、《成人教育法》、《禁止歧视老人法》,这些法律为美国老年教育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合法性的基础,也是美国老年教育事业得以蓬勃的发展基础和保障。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最新统计,中国老年大学数量已达5.97万所,在校学员677万余人,而时至今日中国仍然没有一部国家层面的老年教育法或规划,完善的制度体系更无从谈起,可以说这已成为制约中国以老年大学为主要载体的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障碍。

(二)老年大学区域发展不平衡。据统计,华东地区老年大学数量为37000余所,华北地区老年大学数量为9900余所,西南地区老年大学数量为5700余所,中南地区老年大学数量为2700余所,东北地区老年大学数量为2100余所,西北地区老年大学数量为1600余所。我国老年教育发展的实际状态就是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老年大学,而中西部地区接受老年文化教育发展的老年人数量较少。各地政府对老年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财政支持力度也各不同,条件好的学校不仅配有钢琴、视频、多媒体等专用教室,而条件差的学校还没能建起独立校舍,更不用说配备现代的教学设备。从老年大学参与群体来看,大部分是退休公务员、教师、国企工人,而面广量大的老年农民极少参加,城乡老年文化教育发展极不平衡。

(三)老年大学教学资源匮乏。据统计,目前中国老年大学的入学率仅为4.15%,与全国老年总人口快速增速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最主要是老年大学教学资源匮乏所带来的负效应:现有老年大学人、财、物的资源供给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上大学的客观需求。比如,老年大学多是公益性质,大都由财政统一拨款等方式来支持,学员收费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定的费用用于日常运作和开支,财力资源有限;又如,由于老年教育没有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所以相当一部分老年大学都没有师资编制,没有职称评定,也就意味着没有正式的教师,其兼职身份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老年教育中。尽管《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明确了老年人的受教育权利和平等公正的教育资源分配原则,但我国老年教学资源仍然十分匮乏。

(四)老年大学教育实践探索的非专业化。现阶段中国老年教育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存着诸多方面的不规范。一是教学方式单调。特别是政治类、文史类等课程,抽象的理论内容以及单一、呆板的授课方式,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同时缺乏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法,而传统教学一般缺少师生互动,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这与老年人追求生动有趣的要求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二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虽老年大学开设的课程大都是根据学员的实际需求开设的,但有些开设的课程并不十分适合老年人实际情况,而有些适合老年人的课程由于受师资和经费限制又没办法开设,因此学校开设的课程门类并不丰富也不齐全,影响学员综合素质的发展。三是预期教学效果难以评估。老年大学没有采取且学员也不愿接受以考试的方式来衡量学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老年人的全面发展、提升老年人的生命质量等这些目标只能进行定性判断,无法进行具体的量化衡量,导致老年大学教学效果难以科学评估。四是学校在实现学员价值方面开展的活动不多。“服务社会”作为老年教育事业的特色,各级老年大学将其作为重要的办学宗旨之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校仍然过度重视课堂教学,对实现学员价值、发挥余热、贡献正能量等方面的重视远远不够。

三、新常态下老年教育发展之道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办好新时期老年人满意的老年教育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要积极适应新时代,学深学透《规划》精神,紧扣老年教育办学宗旨,不断推进老干部文化建设转型发展,促进老年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是在文化养老理念转变上下功夫。适应老年教育工作转型拓面的实际,顺应、满足离退休干部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利用好本地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发挥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涉老团体的作用,设计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文化养老”活动载体,积极组织离退休老年人参与、融入“文化养老”氛围,逐步建立文化养老新机制,实现老年教育工作重心由待遇养老向文化养老的转变,不断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二是在引导老年人发挥作用上下功夫。要坚持自觉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以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实现老年人资源效益最大化,引导广大老年人,尤其是老干部,服务大局、发挥余热,为党分忧、为群众造福。重视老年人各类人才资源的发现及使用,探索建立离退休干部人才数据信息库,充分挖掘老年人、老干部潜能,释放老年人的“正能量”,对做出突出成绩的老干部先进事迹进行积极宣传、营造氛围,引导老同志在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等方面力所能及地发挥作用。

三是在建立工作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在推动老干部文化建设转型发展,促进老年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要学会用系统的思维、改革创新的办法加强顶层谋划,完善务实管用的文化建设制度,并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长期发挥预期功能,从而实现老干部文化建设、老年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现阶段在完善现有文化建设制度体系的基础上,要继续在定期座谈、谈心交心、拜访探访走访等方面建立起长效的工作机制,不因老年大学工作人员的变化而变化,保障各项政策制度、服务措施落到实处,并能够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四是在教学实践创新上下功夫。老年教育工作在做好传统教育“第一课堂”基础上,要搞活“第二课堂”,拓展“第三课堂”。丰富第二课堂资源,把与所开设课程密切相关的书法、绘画、摄影、健身等对第一课堂有巩固、提升作用的活动,融入到老年教育课堂之中,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促进教学实践探索;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内容,重在引导老年人“参与社会、服务奉献、老有所为”,开展校外文体活动,参加相关文体赛事,参与社会公益演出,不断扩大影响,是把第一、二课堂教学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的过程,也是老年教育的主要目的。要善于利用老年人中的优秀人才资源,引导大学学员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之中,不断为社会发挥余热、贡献正能量。

五是在亲情化服务上下功夫。老年教育工作要密切与老同志的联系,经常走进老年人、了解老年人、融入老年人,时刻牢记“想得更深、做得更细、抓得更实”的要求,做到恪尽职守、周到服务,在老年教育上积极主动提供人文关怀和亲情化服务,以细致入微、春风化雨式的精细服务,帮助解决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方面的实际困难,确保把老年人的每一件事办好、把每一个关切回应好、把每一项活动组织好,把真诚关怀送到每一位老年人的心中,让老同志不留遗憾,我们心中不留愧疚。

社会进步的日月更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老年人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得到很大考验。我们要以《规划》为统领,高站位认识老年教育,宽思路谋划老年教育,科学设置置置置置老年教育,不断提升教学现代化水平,吸引更多老年人自愿接受学习教育,提高老年生活质量,尽情享受新时代下转型发展的老年教育。

作者系泗水县老年大学副校长)

老年大学教学管理模式的调查报告

刘德鹏

摘要: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老年教育的发展方向,从任城区老年教育现状出发,在调研汇总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思考,立足于解决当前场所有限、学员无法轮转和师资力量薄弱三大主要矛盾。研究提出社区资源共享多部门联合建设基层场所;搭建平台引导学员拓宽服务社会贡献余热渠道;共建老年教育教师队伍,保障教育工作者待遇市场化发展等对策。

关键词:老年教育;办学现状;当前矛盾;改革方向

为更好的学习贯彻老年教育发展规划,推动规范化示范校创建工作,按照积极应对老龄化,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的要求,现结合我区老年教育工作实际情况,通过实地调研、走访调查、分析统计,对当前老年教育的管理模式做了一次总结和思考,具体情况如下:

一、当前任城区老年教育基本情况

任城老年教育现有区级老年大学一所,老年教学站点6所,社区老年学校7个。任城区老年大学校区位于城市核心区,交通便利,有独立院落和小型操场,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教学教室12间,每间约90平米,包括多媒体教室、舞蹈室、微机室等。另外还有棋牌室、乒乓球室、台球室、健身房、清谈馆等活动场所。现开设了书法、绘画、声乐、器乐、太极拳剑等43个班次,为老年人提供了多元化、高层次的文体服务,现有在校学员1100多人次。为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方便更多老年人就近入学,采取老年大学管理、单位提供服务的联建方式,先后建立了任城口腔医院、任城区政府海关宿舍等老年教学站点6所,牌坊街社区、刘庄社区等社区老年学校7个。

(一)打造一支自我服务的管理队伍,不断提升老年大学办学水平。区老年大学现有管理人员4人,相对于40多个班级和1100多名在校学员的管理任务来说太过薄弱。为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成立了学员自管组织——学员委员会。首先各班成立班委会,作为学员自治管理的组织基础,再由各班班长组成系学员委员会,各系学员委员会主席组成校学委会。校学委会由主席、副主席席、、学学习习、宣传、文体、生活等委员组成。各委员会分别具体负责:年终优秀学员、优秀班级及优秀班干部的评选;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对外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举办各类才艺展示及每年的汇报演出,积极培养和选拔文体骨干等各方面的工作。班委会由班级学员、班主任共同推选产生,每班设班长2名,提倡班长在不同班级交叉任职,对人数较多的班级还设有学习委员及班级会计。

学委会和班委会的设立,构建起了一个学员自治管理网络,实现了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积极互动、步调整齐的管理目标。每学期开学前和学期中,定期不定期召开班委会和学委会会议,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研究和总结;传达上级文件精神,部署学校各项工作。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学委会、班委会的工作情况,分析学委会、班委会人员的思想、工作表现,对学员干部的连任、辞退提出意见。在2017年的学委会换届选举中,2名有兼职工作、家庭事务较多对学委会工作有影响的委员退出了学委会,另有1名有能力、热心负责、班级工作经验丰富的班委会成员比较突出,成为学委会的骨干人员。

(二)积极发展壮大老年社团,不断增强老年大学凝聚力。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组织学员开展集体活动,引导的学员展示自我、服务社会,打造老年大学教育品牌。积极引导骨干学员组建老年大学兴趣社团,现组建了民族舞蹈队、踢踏舞队、瑜伽队、合唱团、书画研究会、葫芦丝队等6个老年兴趣社团。

问卷调查中老年人对“自我实现的态度”中持赞成意见的占到95.0%,持反对意见的(后两项之和)仅占到5.0%。老年社团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展示自身价值和风采的平台,更是圆一个很多老同志在年轻时因为工作生活而被迫放弃的文艺“梦”。在老年社团中老同志积极发挥专业特长,定期开展文艺下乡、文艺进社区、创城志愿服务等活动,这既丰富了老同志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了自我价值,弘扬了正能量,又是对老年大学品牌的展示和宣传。

今年大学社团参与各级各类的文艺演出,三十多场次,观众近万人次,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展示了老年教学的丰硕成果,体现了老年人积极乐观服务社会的精神风貌,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每次演出结束后都有很多老年人现场报名要求参加。其中老年大学舞蹈队,太极拳队多次参加省、市老年文艺汇演并获奖,目前已经成为了学校一个响亮的品牌。

(三)发挥老年人文体培训中心作用,不断丰富基层老年人文体活动。为进一步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推进“文体进社区”工作,不断提升基层文体活动水平和覆盖率,培育和扶持基层群众文体队伍。老年大学每学期专门开设社区文体骨干培训班,对基层文化工作者和文艺骨干进行舞蹈、太极拳、八段锦、声乐等方面的义务培训。培训班学员由街道社区推选热心服务群众的文体骨干参加。按照群众文化需求,提供“配送”式培训。在对全区社区文化服务站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各个社区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分批、分类开展文体配送。在一些老年人较多的老旧小区,八段锦、太极拳、书画等保健养生类需求多一些;在城乡结合部的社区,扇子舞、民族舞等雅俗共赏的需求多一些;在一些乡镇农村社区,腰鼓、广场舞等运动性更强的活动更受欢迎。通过培训,培育了一支奉献社区服务百姓的文体事业骨干队伍,这支队伍在社区文体活动中很好的发挥了“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扩大了社区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为建设和谐社区贡献了力量。近年来累计培训各类文体骨干200多人次,通过骨干在社区成立了多支中老年健身、太极拳(剑)、扇子舞、秧歌舞、腰鼓队等文体活动队伍和老年书画、戏曲等兴趣小组。有力推动了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为老年人营造安定、健康、快乐、和谐的良好人文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矛盾及原因

总体来看,我区老年教育工作在教学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老年人对老年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当前老年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矛盾。2017年春季和秋季招生报名现场,报名台被围得水泄不通。计划招生300余人(次),结果声乐、民族舞、瑜伽等专业一两天就报满了。我区截止到2017年9月底, 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4.8万人,占总人口的15.4%。其中,80岁以下占比 87.5%。现有的教学场所根本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二)老年人对老年教育的长期需求与老年大学结业制的矛盾。为保障每个老年人的受教育的权益、确保机会均等,努力让不同年龄层次、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均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老年大学推行结业制。但是大多数老同志不想毕业,还是愿意继续参加学习,特别是人员相对固定累计学习多年的班级。在教学场所有限的情况下,老学员不毕业,就很难再招收新学员。

(三)日益繁重的的教学任务与碎片化的师资力量之间的矛盾。目前我校开设了书画、声乐、器乐、太极拳剑等20多个专业。所有教师都是外聘,其中既有高校退休教师、高水平的业余爱好者、也有从事专业创作的艺术工作者。现有教师队伍报酬不高,没有保障,教师的归属感不强,流动性大,部分专业教师稀缺。师资队伍状况整体呈现“老、散、杂”的特点,普遍存在教师难请、难管和难留的问题,给学校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下一步的改革方向

(一)优化布局、面向基层,多方合力打通老年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主动发挥老干部局、组织部的部门优势,借力基层党建工作,以社区(村)为的中心,利用各类场所和设施,与民政、文化、教育、老龄等系统联合投入服务场所建设,共享使用。如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社区教育学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利用这些场所和设施同时办起老年学校,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利用效率。这样既解决了经费投入有限的困难,又避免了重复建设的弊端,且满足了老年人就近学习的需求,极大的提升老年教育的承载能力,真正解决了老年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二)全方位多渠道积极引导老年人才有序流动 。按照疏堵结合的原则,在严格控制学员重复报名学习同一专业的同时,根据老学员的具体情况,在充分尊重老同志意愿的基础上,引导老年人才合理流动。对于热爱本专业,想继续在专业上有所精进的学员,与中老年书画研究会、老体协、老摄影家协会、诗词楹联协会、群英艺术团等专业团队积极合作,通过邀请协会专家讲课,举办交流会等形式定期不定期的在高级专业班中招募会员。对于多年在老年大学学习,不愿意离开这个稳固和融洽的社交圈子的学员,积极鼓励其参加学校管理工作,特别是老年大学兴趣社团工作,在社团日常管理、外出活动等方面发挥组织核心作用。对于家庭生活相对简单,精力充沛,有一定的空余时间且乐于奉献余热的学员,积极推荐加入老年志愿者队伍,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居住地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者服务。

三)推进教育资源共享,不断提升老年大学师资水平。一是建立并规范化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来老年大学任教的渠道,通过教育行政手段,按照师资人才共享的原则,让这些学校把向老年大学输送老师作为已任,给予优惠和支持。逐步把同地域的高校、中专和其他学校支援老年大学师资作为一项制度建立起来。二是探索建立与教育市场相适应的教师待遇机制,从根本上稳定教师队伍。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平均工资在逐年增长;待遇也反映个人的价值,因此,要稳定教师队伍就不能仅仅靠感情投入和精神激励,还要考虑其物质利益,津贴要尽可能地接近社会平均工资增长幅度,达到目前教育市场的一般水平。

(作者系任城老年大学副校长)